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国际交流合作部处长唐艳冬说:“自《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情况总体得到改善。环保部今年7月发布的《大气十条》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全国城市PM2.5和PM10呈下降趋势,总体预期能实现规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但我国的空气质量形式仍然严峻,治理仍面临巨大挑战。
“精准治霾是《大气十条》实施最后一年的重点,” 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李阳指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首次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设置了未达标地级以上城市污染物浓度下降18%。但短期内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要达到以上目标必须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院士介绍,通过引入区域空气质量动态调控技术平台,可以实现定量测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实施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从而为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应急方案制订及效果评估、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这些工作的基础在于详细的排放源清单,否则科学决策无从谈起。”
会上,国外专家分享了洛杉矶、欧洲和墨西哥通过科学研究建立排放源清单、区域协调机制等治理空气污染的成功经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项目总监Markus AMANN博士说,欧洲在治理PM2.5过程中发现,一个国家的空气污染会影响到邻国,这种情况跟中国省份之间空气污染的区域传输类似。“区域之间共同承担治理工作,可以让他们共同受益,” AMANN博士说。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国内较早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区域,相较国内其他城市有更丰富的经验。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市和广东省的专家展示了科学决策在各自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应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段玉森说:“长三角区域大气科学决策系统除了常规监测数据共享,还包括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共享、区域超级站联网、区域光化学网臭氧监测,这些数据用于指导减排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